第二百二十八章 手机交钥匙方案(6K)(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tpsge.org</b> 周新来到这个年代之后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处处都是机会,机会如此多的时代很难再出现了。

技术集中在1990到2020年这三十年间井喷,让参与到经济全球化链条中的国家带来了大量的红利,而这些国家的成员同样享受到了红利。

华国作为这三十年中后二十年的最大受益国,无数华国人靠着时代浪潮改变了自己甚至家族的命运。那个年代努力和回报是有可能成正比的,而后来没有享受到红利的年轻人们会对自己付出努力只能勉强维持生存而感到不满。

互联网领域更是如此,现在互联网领域被人们挖掘出来的需求连三分之一都没有,如果再算上移动互联网的话,十分之一都没有。

周新听到主持人的问题后,陷入了回忆,他很庆幸自己来到世纪之交这个时间点后,选择了出国创业。等在国外获得成功完成金身塑造后再回国经营事业,这是有效规避不必要扯皮的重要措施。

如果在国内创业,首先要面对监管的不确定性,其次要面对大量未知的风险,最后即便获得成功,同样体量的互联网企业,华国企业的估值可要比阿美利肯企业的估值低得多。

周新把跑偏的思绪找回来,然后说:“我认为互联网企业的创业和解决问题是同样的逻辑。

一个问题它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不同的解决方法之间底层逻辑可能是相同的。

你要达到目的,需要抓住核心的矛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从95年之后兴起的互联网浪潮中,同样是电子商务,华国兴起的是阿里巴巴这样的外贸类电子商务网站,而阿美利肯兴起的是ebay、亚马逊这样面对个人的电子商务网站?

这是因为两国的需求不同,华国绝大部分人没有电脑,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不相信网络购物,缺乏线上购物的需求,而外贸行业有这个需求。至于阿美利肯,阿美利肯最大的消费者是他们本国的国民,他们本土商品成本高昂,只有发达国家能够承担如此高昂的价格。

所以阿美利肯电子商务网站的目标用户是本国消费者,所以他们的业务形态是面向个人的B2C模式,而华国的电子商务集中在外贸领域,本国消费者无论是硬件上还是观念上都不支持电子购物,所以华国电子商务的业务形态是面向企业的B2B模式。

同样的问题,电子商务都需要连接消费端和制造端,消费端的不同导致了华国和阿美利肯之间电子商务业务形态的截然不同。

这是消费群体不同导致的差异,还有政策不同导致的差异,比如同样是问答社区,阿美利肯有电子支付,所以Quora能够做付费问答,国内没有电子支付,靠点卡的模式的话,付费问答没办法扩大规模。

所以在互联网上,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

与其说我能够同时了解华国人和阿美利肯人在互联网领域的需求,不如说我知道一些底层逻辑,然后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华国的产品经理在经过训练后,能够达到和我一样的水平,在这几年华国也有企业陆续出海,像腾讯和阿里巴巴,他们都在硅谷做的不错,其中腾讯主要是做企业类即时通讯软件,我只是给了最初的创意。

他们在经过磨炼后在,从产品端对阿美利肯企业需求的把握比我精准多了,不仅比我精准,而且把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们都打得找不着北,要知道同领域的竞争对手都是像微软、雅虎、AOL这样的巨头。

阿里巴巴也是如此,他们主要是帮阿美利肯的连锁商超做在线购物网站,做在线购物网站本身并不赚钱,但是阿里巴巴能够在做在线购物网站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和客户建立联系,为阿美利肯的连锁超市和华国的外贸商之间搭建起桥梁,把这些连锁超市变成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业务的客户。

这点很厉害。

从阿里巴巴和腾讯出海的经历来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共通的,华国的互联网企业们在明确自己可以帮助海外的用户解决什么问题后,是可以在海外实现和国内同等水平成功的。

当然我在这里也要给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们一个忠告,那就是出海很好,这是蓝海市场,可以享受到大量红利,但是最好是去法律法规健全的国家,一些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国家,去了也没办法把盈利带回来。”

这里说的就是阿三,赚钱了也带不回来,不仅华国企业如此,欧美巨头在阿三那也没讨着什么好。对外资来说,华国的营商环境是90分,那阿三的营商环境只有30分。

过去一年来,在支持阿里巴巴出海后,阿里巴巴也为周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阿里巴巴、新云配套打法。

阿美利肯有部分连锁超市品牌,他们在信息化上的实力相对薄弱,要想建立在线购物网站,还涉及用户线上支付、在线配送等高并发功能,对网络、带宽的需求都比较高。

新云的售前团队在这时候就会出场,给企业算一笔账,选择新云的公有云服务,能够实现目的的同时,成本至少降低三分之一。

并且随时支持你们根据需求动态扩张。

这同样为新云带来了第一批企业客户,之前新云的客户主要是个人开发者。

至于为什么腾讯无法为新云带来客户,那是因为腾讯做的企业qq,上面涉及大量企业的敏感信息,企业很难放心把这部分数据放在公有云上。

主持人继续问:“周先生您说的已经属于方法论的领域了,不仅仅是互联网产品领域,我们人生中也可以建立类似的解决方法,来应对人生中遇到的不同困难。

刚刚周先生有提到互联网企业出海,也举了两个在出海上卓有成效的互联网企业,腾讯和阿里。

我们都知道这两家企业背后都有新兴投资,也就是周先生您的投资,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我想先问问您在投资企业的过程中,是如何取舍?

更加偏向于哪类企业?

当年第一届互联网大会召开的时候,您在燕京万豪酒店挨个和互联网企业的创业者见面,挨个定下投资额度和股份占比的事情到今天已经传为美谈,当年投资的企业中到了今天都活的很好,活的不错,甚至里面的百分之二十都已经成功上市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比例。

同时像盛大、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企业,估值比很多上市的互联网企业还要更高。

而您拒绝掉的企业中,部分当年看上去如日中天的互联网企业,两年时间过去,要么倒闭要么远没有当年的声势。

我相信不仅仅是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对这个问题更加感兴趣,您是如何选出想要投资的企业,更加看重企业的哪些特质?”

主持人见周新在思考,停顿片刻后继续说:“您刚刚有提到新兴投资是靠国内的经理人在运营,但是早期的投资项目都是您一个一个选出来的,您在这方面一定颇有经验,可以聊聊经验,或者聊聊当年的趣事都行。”

周新在1999年年底投资的企业里,搜狐和网易成功上市,而当年声势浩大的亿唐网已经倒闭了,而新浪活的也远不如之前。

宏观经济环境太差,在纳斯达克回暖到双子塔被撞中间只存在短暂的时间窗口能够让华国的互联网公司们上市,新浪错过了这一时间窗口,导致他们没有上市。

他们没有上市和周新没有投资,背后没有周新的认证不无关系。

而搜狐在问答社区和搜索引擎领域双重出击,网易则是在邮箱和门户网站上大肆宣传,导致新浪的市场占有率和用户黏性一直在降。

Mphone进入华国市场后,要推出的微博更是直接把新浪后世赖以生存的根基给挖了。

周新从公开资料来判断,新浪如果没有抓住机遇,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最多三年就要垮了。

对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没有盈利能力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上市至关重要,上市意味着你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资金,能够撑到找到盈利模式。在增量时代亏损也能活下来,到了存量时代,再多用户的互联网企业也无法容忍亏损。

连推特这个级别,可以说是海外国民级的应用,在被马斯克收购之后都能搞出限制用户浏览数,付费才能浏览更多的帖子来。

要是周新晚几年再来1998年,他估计会有种活久见的错觉。法兰西方面开始怪社交媒体和电子游戏带坏年轻人,推特开始带有强制性质的收费。

周新回答道:“我更多的是一种直觉,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来判断这家企业的产品我喜不喜欢,这是第一位。”

周新本来不想对这个问题多谈的,后来想想,多谈这个问题能够把海外的投资机构们带进坑里也不错。

“第二位是创始人团队,我会判断创始人团队怎么样,因为99年最后几天的时候,我在万豪酒店是挨个见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我们有比较长的时间闲聊,我会从闲聊中判断企业的创始人是否具备我所认为的创业者特质。

两点都满足之后,我再结合用户规模,当前情况和历史估值给一个估值,因为我比较有钱,所以会很任性。

当时那些企业里估值最多的也才两千万美元,我就算给个翻倍的估值,四千万美元也没有什么,我开的价格都比较高。

因为前一天在互联网大会上刚刚吹完牛逼,说要投资十亿美元给华国的互联网企业,所以在后面谈投资的时候,我甚至会故意给高一些的估值。”

访谈节目中,一般周新说完停顿超过三秒后,主持人才会继续问:“其实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投资的这批企业里,您是不太看他们在硅谷是否有对标企业?

因为据我了解,海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在国内投资互联网企业的时候,最看重的其实是他们在硅谷有没有对标企业,他们在硅谷有对标企业的话,硅谷的对标企业有没有上市,估值是多少。

海外风险投资机构们几乎都是基于这个逻辑给的估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