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周忱:太孙殿下给的实在太多了!!!(1 / 2)

加入书签

十一月下旬,又一场大雪落入应天。

一大早,朱瞻基就得到周忱来报,羊毛纺织厂已经建成。

明朝纺织业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甚至很多纺织器具都已经开始出现了铁器。

这些变化,大大的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特别是棉布纺织,大明对于棉布并没有限制, 从上而下无论贵贱,都可以穿棉布御寒,

因此对棉花的种植也是极大的起到了推广作用,相对应的则是纺织技术。

毕竟棉花的纺织技术,比起麻,以及丝绸难度系数要高了不少。

甚至对于天气都一定的要求, 否则生产出来的棉线就会容易断裂, 在这种情况下的纺织技术。

对于纺织羊毛这种东西来说,简直就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事情了。

羊毛纺织厂建好,一应纺织器具都是采用的传统纺织工具,朱瞻基倒没去搞什么蒸汽纺织机之类的。

主要是时间来不及,现在已经是冬天了。

他必须立即开始把羊毛生产出来,然后乘着天冷,卖出去。

不然等到天气暖和了,到时候再想卖就不容易了。

而且现在的纺织技术,也并不太差,特别是有的地方的纺车,甚至可以在纺织麻的时候可以达到五锭。

即使是生产棉布也能达到四锭,要知道欧洲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前,最强的纺织技术还停留在两锭。

也直到蒸汽纺织机出现后,这才达到了十九锭。

所以朱瞻基现在倒也不急于去把蒸汽纺织机搞出来。

毕竟技术不行人力来凑, 原子弹都能靠打算盘搞出来,没有蒸汽纺织机,最多也就是废些工人罢了,而现在最不值钱的无疑就是人力。

在拥有大量人力的情况下, 相比去费时费力的搞蒸汽机, 其实并不划算。

当然蒸汽机也肯定是要搞的, 不过肯定不是现在。

纺织厂建好后,朱瞻基这边就直接把原本从纪纲府邸地面救出来的女子,全部安排了进去。

羊毛纺织厂一早朱瞻基就安排了工人居住的地方。

这边安排好人,户部这边消息也很快传来,因为这次事情户部兵部两方合作。

羊毛收购的事情倒是十分顺利。

户部这边让人直接带上一些食盐,以及陶器,布匹这些东西,就很轻易的从草原上换去来了大量的羊毛。

这些羊毛运回应天后,就直接拉进了朱瞻基设置在纺织厂的仓库之中。

随着这些东西全部到位,羊毛纺织厂的第一次试生产也在周忱的监视下开动了起来。

“太孙殿下!”

应天城南,皇庄的纺织厂前,朱瞻基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袍。

棉袍上已经落了厚厚一层雪,打量着眼前这处新建起来的院落,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半个月的时间,显然是有些赶的,这处院落虽然依旧有很多地方都显得比较简陋。

不过一些重要的地方也达到了使用的要求。

进了前院,朱瞻基就看到周忱带着一群女子走了过来。

这些女子都是原本纪纲府上的,除了一部分选择了回家,被刑部那边安排着送回了原籍,剩下的大部分都选择了留下来。

等众人行完礼,朱瞻基这才看向周忱道:“现在如果立即开始生产的话,一天能够生产多少?”

周忱拱了拱手就道:“回太孙殿下,现在纺织厂一共拥有纺织机械六百张有余,若是全力生产,一年可生产各色绢布一万匹有余,一天的话,大概在二三十匹。”

朱瞻基心里换算了一下,一匹布大概长度,短的大概有五百七十公分,长的为七百七十五公分,宽度大概四十公分。

平均下来长度也就差不多十三米的样子,宽度八十厘米。

一年一万匹布,一匹布通常来说只能做两件衣服,也就是说这个纺织厂一年下来也就只能做两万件衣服,一天就是五六十件。

“有些慢了!”

朱瞻基皱了皱眉道:“能有办法生产更多的吗?”

羊毛的生意关系的是草原上的计划。

如果生产跟不上节奏,很容易就导致购买来的羊毛被大量囤积起来,然后白白浪费掉。

虽然即使浪费钱,只要能够达到目的,这件事也是十分划算的。

毕竟没有马的草原民族,唱歌跳舞还是很有一手的。

但是如果能赚,朱瞻基自然不会想白白的浪费钱。

周忱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太孙殿下,一年一万匹布,这已经是最大的限度了,若是在加,只能购买更多的纺织器械了,但是短时间内,能买到的纺织器械,已经都买了,再想买一来只能等,等工匠把新的纺织器械生产出来,二来则是去江南那边购买后再运回应天。”

朱瞻基闻言陷入沉思,看了一眼旁边有些忐忑看着他这里的女子,想了想道:“先让她们开始试生产吧!”

周忱闻言点头,立即就开始让人安排起来。

这边他显然也是早就排练过的。

随着命令下去,一个个女子井然有序的就走进了各个挂着牌子的院子里。

这些挂着牌子的院子都是按照不同工序分开排列的。

靠近仓库的地方是一间最大院子,这里是用来处理羊毛膻味的地方。

院子的入口就挂着一个写着晾晒的牌子。

羊毛被运到仓库这边时,都会被拿出来进行一遍清洗,同时也会进行一轮筛选,筛选出里面的杂物,然后就是选择不错的天气进行晾晒。

晾晒一遍后,羊毛的膻味其实已经减轻了不少。

朱瞻基来到这边的时候,就看到已经有不少先前已经晾晒过的羊毛,被人整理好,用专门的箩筐装了起来。

然后接着的则是有专人把这些晾晒好的羊毛,运送到下一间院子里。

这院子的门口则挂着一个“浸泡”的牌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