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烧砖(2 / 2)

加入书签

沈富以为赵志宽要卖砖头赚钱,所以才出言这么提醒一下,其实沈富原本不想提醒了,他只是一个打工的,人家东家这么干关他屁事,可是昨天刚商量好每月给他二两银子的工钱,这可是了不得高工资,沈富实在不想没干几个月这个砖窑就破产了。

赵志宽看沈富这个紧张的样子到挺感动,看来明代人还是很淳朴的,赵志宽笑道:“小沈,你放心吧,我心中有数!这种配方是我赵家祖传秘方,保证烧出来的砖头又多又好!”

沈富听赵志宽这么说十分不以为然,你家的祖传秘方?你连胶泥的配方都不知道,还说什么祖传?不过沈富只是一个打工的,刚才他说的已经对得起每月二两银子了,所以听赵志宽坚持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在这十多天里,赵志宽已经将前期准备工作做的七七八八,砖坯也制作了足有上万块,如果不是搞不定密封问题,完全可以投入生产了。

现在沈富来了,下一步就是要制作砖窑的主体了,大坑里已经按照图纸上挖好了风道,现在就是砌筑窑体了。

有了专业人才指点,窑体很快就完工了,这个落后的覆土窑只是个实验窑,里面面积在五百个立方左右,按照后世来说这绝对是个应该取缔的小微重度污染企业。

可这个规模在明代就了不得了,沈富说他工作的姜家砖窑的主窑还没有这一半大,每窑只能烧制两万块砖头,比赵志宽搞的这个差了老远。

明代砖窑小是因为上面不封顶强度不够,因为明代烧制的青砖要用水降温,所以窑顶不能使用砖头封闭,只能盖上厚土避免漏气。等时间到了,掀开封土然后淋入水降温,这样青砖才算制作完成。

可是赵志宽搞的红砖却没有这个问题,红砖因为含有煤灰属于自热型,点火后就不用管了,时间到了也不用掀开窑顶灌水,直接冷却就行了。

正因为封闭窑顶,所以红砖窑要比青砖窑大的多,就算赵志宽搞的这种圆形覆土窑,每炉出产的红砖也比青砖窑要高出三四倍。

沈富看到窑顶都被完全封闭,也张嘴反对了几句,可是赵志宽根本没听他的,所以沈富也就不在提了,心中已经打起了算盘,看来这地方干不长久,弄不好自己还要回到姜家砖窑。

砖窑完工后,经过两天的阴干,等勾缝的胶泥干燥后,赵志宽不放心又在窑体外面盖了一层封土,避免万一胶泥质量不好漏气。

下一步就是烘窑了,要先用木材将窑体烤热,这样等正式点火时可以节省时间与燃料。

在烘窑的同时,赵志宽开始教工人如何码垛,也就是沈富想要学而没学会的摆腿。

看到赵志宽要讲最重要的,沈富赶紧挤了上去详细观看,这可是师傅不传之秘,沈富跟着以前的师傅学了好几年,人家也没传给他,现在却在这个地方学会了。

码垛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让砖坯之间受热均匀,同时使空气流通让煤灰燃烧完全,砖坯之间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个距离大了每窑出产的砖头数量就少了,成本就会上升。可是距离近了,空气不流通,砖头两面受热不均匀,所以砖头就会变形。

这份手艺以前都是口口相传,没有什么实在关系师傅是不会传给你真本领的,沈富只是给人家当了几年学徒,就想学会这些实在有些痴心妄想。

可是这些知识在赵志宽这里并不是什么秘密,相反因为经过后世科学计算,这个间距已经达到了最合理水平,在保证每块砖都受热平均的前提下,更保证了最大的密度。所以赵志宽教的这些可比那些师父口口相传的强得多。

将这些工人教会后,下一步就是实地操作了,砖窑内部因为烘窑的关系温度极高,赵志宽六十九的老头子可不想进去受罪,所以在里面监工的苦差事就交给了沈富。

这份工作虽然苦是苦点,但沈富才二十多岁,吃得起苦,更不要说每月二两银子的高工资,所以沈富二话不说脱了衣服就进了五六十度的砖窑。

在沈富的指挥下,很快四万块砖坯放了进去,下一步就是点火了。

点火很简单,先在烟道底部放好干燥的木材,然后在上面放好煤块,按照书上说一万块砖头要半吨的煤来算,砖窑里一共填满了两吨的煤炭。

沈富将木材点着后出了砖窑,站在门口看到煤炭被点燃后,指挥工人将门口用砖头封死,红砖需要九百度的温度烧制三天,青砖需要七天,现在就是等待了。

期间整个砖窑热气腾腾,隔着多远都能感到热气,三天后因为煤炭烧尽的关系,砖窑慢慢转冷,赵志宽知道开窑的时机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