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叫什么名字好呢?(1 / 2)

加入书签

<!--go--><div id=center_tip> 前世不是硬件行业的从业人士,这是陆泽最吃亏的地方。

不仅不熟悉相关的行业资源,就连一些关键信息都不是特别清楚。

前世的他,对于硬件产业只能算是个普通用户,连发烧友都算不上,很多产品和品牌发展的关键节点,他压根就没有概念。

如今是赶鸭子上架,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幸运的是,在黄璋的提醒下,他终于想起了艾利和的“铁三角”系列。

原本他还想着成立一个设计工作室,招几个工业设计师,设计一款新颖的MP3出来。现在没这个必要了,直接照着“铁三角”系列模仿不就行了。

纵观前世MP3黄金时代那几年,“铁三角”系列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别看iPod横空出世时,让无数人惊艳,可是苹果公司那499美元的定价却让大部分用户都望而生畏。

而且iPod一代造出来时,使用了硬盘代替闪存作为载体,具备了5GB的容量,可以储存1000首MP3歌曲,这个优势让iPod成为MP3产品中当之无愧的王者。

可成也硬盘,败也硬盘。

就是因为使用了硬盘,导致iPod一代不管是重量还是厚度,给用户的体验感都不是很好。

尤其是喜欢运动的用户,那死沉死沉的重量,不带个臂带绑在胳膊上,几乎很难方便的随身携带。

等到2002年推出的iPod二代,也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一直到2003年推出的超薄型的iPod第三代和2004年推出的iPod mini,才算真正解决了厚度和重量的问题,终于不像半块砖一样死沉死沉了。

可等到2003年,艾利和的“铁三角”都不知道已经卖出去多少个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第一代iPod也仅仅只销售了12.5万部。

而艾利和的“铁三角”系列,光是在国内,销量就是以百万来计算的。

不仅仅是因为其只有iPod一半的价格,更是因为其轻巧的外观和在当时被誉为能与CD音质抗衡的口碑。

所以对陆泽来说,艾利和“铁三角”系列是比iPod一代更适合模仿的产品。

心中有了定计,他于是把大致的想法和黄璋说了一下。

陆泽并没有透露细节,更不会告知“铁三角”的外观,而是重点讲述产品的大小,零配件组合,以及对音质要求。

黄璋也依然很痛快,和陆泽一步一步研究分析,并告知了一些供应商的信息。

一时间二人聊得兴起,完全忘记了时间。

这也是黄璋第一次讨论产品这么入迷,在陆泽这里,他这个产品控是第一次感受到对产品极致追求的快乐。

这种志同道合的感觉,现在工作的爱琴公司没有人能和黄璋一起分享。

这会儿在他心里,已经百分百确信陆泽不是忽悠他了,而是真的想做一款优秀的MP3产品出来。

他在爱琴公司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许陆泽可以帮自己实现。

所以黄璋不仅不觉得烦,而且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陆泽又追问道:“那音质呢,光靠耳机就能保证?”

“不是,好的解码芯片才是最关键的,这个方面我推荐使用飞利浦的芯片,只不过成本会高很多。”黄璋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

陆泽点了点头,对此也是非常认可。

飞利浦本身就有音响方面的产品,在电声技术方面有多年的积累,其解码芯片称为业界最佳也是理所当然的。

至于三星、Sigmatel、Telechip等芯片,估计比飞利浦都要差上一筹。

估计也只有等到软件技术发展起来,才能弥补这一块的差距。

此刻刚进入21世纪,很多IT技术领域都是刚刚起步,尤其像数字音乐这块,相关技术也才刚刚开始发展起来。

现如今最快能改善音质音效的方法,就是靠硬件。

至于所谓的压缩技术、解码技术和音效技术,估计很多公司都还在研究当中,即使想靠软件提升,暂时都找不到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